观潮——宋代生活场景可视化

/images/portfolio/guanchao-1.png

# 项目背景

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然正如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言“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言以宣物,画以存形,绘画不仅可备欣赏,还可直观地反映历史信息,或与古籍互证,或为古籍之补充。如今,我们可以从传统绘画中汲取灵感,借助AI工具进行古籍活化,通过提取历代绘画中的色彩体系、构图范式与审美意象,构建具有东方美学特质的数字艺术模型,让沉睡的典籍与千年前人们的生活在影像中重生,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媒介深度交融的道路。

# 项目概要

本项目以数字艺术为桥梁,依托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等前沿技术,让古籍“活起来”。使用者应用该系统,通过分析文本内容与理解相关绘画风格,输入恰当的指令,将典籍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语言。

# 案例介绍

以“观潮——宋代生活场景可视化”为例,南宋吴自牧撰《梦粱录》中有关于宋人观潮活动的记载:
“其杭人有一等無賴不惜性命之徒,以大綵旗或小清涼傘、紅綠小傘兒,各繫綉色緞子滿竿,伺潮出海門,百十為群,執旗泅水上,以逐子得弄潮之戲,或有手脚執五小旗,浮潮頭而戲弄。……且帥府節制水軍,教閱水陣,統制部押,於潮未來時,下水打陣展旗,百端呈拽。又於水中動鼓吹,前面導引,後擡將官,於水面舟楫,分布左右,旗幟滿船,上竿舞鎗飛箭,分列交戰。試爆放煙,捷追舟火箭,群下燒毀功成,鳴鑼放教,賜犒等差。緣因車駕幸禁中觀潮,殿庭下視江中,但見軍儀於江中整肅部伍,望闕奏喏,聲如雷震。”

# (1)元素可视化

将该段文字分为两个场景:弄潮与训练水军。随后在各场景中进一步拆解元素,包括主体、客体、主体动作。如弄潮场景中,主体可包括弄潮人与观潮人,主体动作分别对应戏水弄潮与站在岸上观看,客体可包括彩旗、清凉伞等。此外,创作者还应当对文献缺失而画面需要的修饰信息加以补充,通过参考宋代绘画作品,补充说明符合时代背景的人物头饰与衣饰、建筑样式等,并对宋代绘画风格中常用的构图、用色、皴法等技法进行限制。将以上元素及修饰信息输入到AI工具中,完成在各场景下分主体的元素可视化。
需要注意仅依靠文字描述生成图片时,结果与预想状态可能会有偏差。如果在文字描述的基础上,使用相关图片进行垫图,将更有利于制作出风格准确、细节丰富的图像。

观潮
场景1-主体1:弄潮人
观潮
场景1-主体2:观潮人
观潮
场景2-主体1:水军

# (2)情节可视化

在元素可视化的基础上,将同一场景中不同主体的画面嵌入到合适的构图中,还可进一步将不同场景的画面拼接起来,从而制作出情节完整、内容丰富的画面。

观潮
场景1-场景2

# (3)动画生成

根据情节完整的画面生成动画,既可以生成2D动画,也可以在2D动画的基础上转为3D动画。

logo

© 2020-2025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资源东楼 1406 室

邮箱:gdhc@pku.edu.cn

微信公众号: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