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人文研究与教育”国际研讨会

2023年11月9日

/images/blog/blog-29/1.png

2023年11月3日至4日,由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 “智能时代的人文研究与教育” 国际研讨会于北京大学民主楼208和镜春园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是由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策划,依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所承办的北京论坛分论坛增扩而成。关键议题包括 “智能环境下的人文研究” “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人文教学体系建设”。会上来自国内外二十多所院校和机构的学者共聚一堂,讨论智能信息环境下人文学科的发展机遇,分享数字人文的教学成果和理念,探讨全球课程共建机制。

# 1. 分论坛A

11月3日下午,研讨会分论坛A在北京大学民主楼208举行。上半场由哈佛大学包弼德(Peter K. Bol)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黄居仁教授分别围绕数字人文与人文研究、数字人文作为研究范式、计算语言与数字人文等主题做主旨报告。

下半场以“何以数字人文”为主题,北京大学王军教授和苏祺长聘副教授、伦敦大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西蒙•马奥尼(Simon Mahony)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倪亦斌教授和芝加哥大学康森杰(Jeffrey Tharsen)教授五位学者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分享自己对数字人文的理解。几位学者重点讨论了近年来深度学习和AI方法在各个方面助力人文研究的背景下,人文研究呈现的多样性、差异性、数字性、技术性等特点。

# 2. 分论坛B

11月4日,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镜春园举行。上午分论坛B的主题为 “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共有八场报告,分别由北京大学王军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邓耀臣教授、巴克奈尔大学陈松教授、北京大学罗定生教授、南京大学陈静副教授、清华大学严程讲师、南京农业大学王东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胡韧奋副教授和诸雨辰副教授共九位学者发言。报告内容涉及人文研究的新工具和新方法,包括传统语言文化智能化传播平台,处理古籍语言模型训练、文化遗产图像和文本多模态结合平台,开放共享的智能平台等基础设施

中午时分,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和宋怡明(Michael Szonyi)教授,特地从其他会场赶到镜春园来参加午间讨论,与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的数字人文骨干教师的热切交流,共议中美两国共享数字人文教育与研究成果的机制。随后大家共进午餐,欢聚一堂。

# 3. 分论坛C

11月4日下午进行了研讨会的分论坛C “数字人文教学体系建设研讨”。北京师范大学胡韧奋副教授、湖南大学战蓓蓓副教授、南京大学欧石燕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王东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李斌副教授、清华大学钟周长聘副教授和严程讲师、山东大学曲春梅教授、中山大学王蕾研究馆员、上海大学王丽华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王贺副教授、武汉大学徐蕾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梁继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向静副教授和赵薇助理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黄居仁教授和芝加哥大学康森杰(Jeffrey Tharsen)教授等多位老师作为自己高校的代表报告了所在院校的数字人文教学体系建设情况,互相交流了现有数字人文的课程建设、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成果。

# 总结

在最后的圆桌研讨环节,学者们围绕 “数字人文教学体系共建共享机制” 进行了集中讨论。“共建”“共享” 是本分论坛的关键议题。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者应该增强合作。关于与会学者们进行共建课程、共建教学内容、共同培养学生和共享数字人文教育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倡议,得到了与会学者的积极回应。

北京大学社科部郭琳副部长对本次研讨会做出总结。她指出本次研讨会是国内第一次以数字人文教育为专题的研讨会,汇总了国内各高校数字人文建设的现状,大家分享了现有的成果,充分交流了经验,对国内数字人文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她同时呼吁各高校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数字人文学科发展。会议在热烈的讨论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完整的数字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本次研讨会就数字人文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跨学科合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初步形成数字人文教学体系共建共享的机制共识。本次国际研讨会顺应业内发展趋势,前瞻性地以数字人文教育为核心主题,首次为国内数字人文教育搭建了一个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了国内数字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发展,促进国内国际数字人文教育接轨,为国内数字人文人才培养奠定了开放、共建、国际化的基调。下一步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将联合国内高校,继续推动数字人文教学体系构建,为数字人文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logo

© 2020-2024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 5 号北京大学方李邦琴楼

邮箱:gdhc@pku.edu.cn

微信公众号: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