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可视分析与数字人文跨学科研讨
2021年6月24日
2021 年 6 月 24 日,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实验室与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组织了一场跨学科研讨会。研讨会由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实验室负责人、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袁如教授发起并组织,数字人文中心的指导教师王军、苏祺、杨浩、史睿,以及双方团队的博士、硕士和本科同学共二十余人参与了此次研讨会。两个研究团队全面交流了各自在人文数据可视分析领域的研究成果积累,深入探讨了整合北大多学科资源、共同推进数字人文建设的跨学科协作机制。
袁晓如老师与可视化实验室的同学们在超大幅面集成屏幕上向大家展示了一系列享有国际声誉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可视化应用,特别是在人文社科类数据集上的研究工作,包括:微博轨迹可视化分析、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轨迹图、北京空气质量可视分布、全球 GDP 历年增长趋势图、视频弹幕可视分析、北京大学自科基金项目可视分析系统(SciVis)、中国历代极光记录可视化图等。这些应用通过丰富的可视化及交互设计将大量的数据视觉化呈现,进而从中发现数据背后有趣的故事并展开深入分析。
数字人文中心负责人、信息管理系王军教授介绍了数字人文中心的相关工作和研究方向,指出数字人文是推动北大文理科在数字环境下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当前数字人文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是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国历史典籍进行数据化、语义化的重构和可视化呈现。数字人文实验室的同学们介绍了数字人文领域的可视化技术概览、人文数据的特点,以及人文学者的信息可视化需求,随后展示了正在研发中的八朝史志目录演化分析系统、《朱熹年谱长编》时空可视化系统、以及《宋元学案》知识图谱系统。
中国历代典籍文本的时间跨度长、数据结构复杂、数据类型丰富,且取值不确定性高,给可视化设计与呈现提出了挑战。史睿老师以“唐代长安都城空间与人文”为典型研究案例,从“长安宫廷空间与朝政礼仪”、“住宅、寺院、家庙与碑刻”、“都城长安上演的传奇故事”以及“珍宝在都城中的流动” 四个方面提出 3D 虚拟环境、空间关系、图像、地图、时间线动态方面等的可视化需求;杨浩老师提出通过可视化可以更直观地梳理出古典文献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似文本”,“文献引用关系”以及“关联文献”三种类型。
数据建设是在历代典籍上应用可视化技术的前提和基础。袁晓如老师以“疫情数据标注与可视化集成分析平台”为例,建议通过搭建系统和众包机制来辅助数据的收集、标注,使依赖于人工的数据处理工作得以规模化和流程化,高效生产大规模的人文数据。袁晓如老师还对数字人文实验室的现有项目提出了更丰富的可视分析探索方向。
本次研讨会中,参与双方深入探索了数字人文与可视化分析结合的可能性,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展现出北京大学跨学科资源结合的潜力。